在临床中,我们发现家长对“儿童高血压”的认知仍普遍不足。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,认为这是成年人的“专属疾病”,甚至是中老年的“专属”,却忽视了这个无声的威胁正在悄然蔓延至儿童群体。其起病隐匿、进展缓慢,早期症状不明显,导致就诊率低,直到孩子出现头晕、乏力等症状时就诊,才惊觉血压异常。
今天
我们将从儿童高血压的
认识、诱因、症状等方面
帮家长们掌握
儿童血压健康这堂“必修课”
儿童高血压的“标准”,和成人完全不同
很多人会惊讶,孩子也会得高血压吗?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并不罕见。
判断孩子血压是否正常,绝不能套用成人“140/90mmHg”的标准,而是要结合年龄、性别、身高三个核心点。
儿童高血压是指在三个不同时间点,测量的血压值均高于同年龄、同性别、同身高儿童血压水平的第95百分位+5mmHg。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的血压比他/她同龄、同体型的大部分孩子都要高。
是什么催生了孩子的“高血压”?
儿童高血压分为“原发性”和“继发性”,它的诱因与成人存在差异,并非只有“吃盐多、肥胖”。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,80%以上属于“继发性高血压”,需要先排查原发疾病。
1. 继发性高血压:先治“病根”,血压才会降
继发性高血压更常见于婴幼儿和年龄较小的儿童,这类高血压也是儿童高血压的主要类型,常见“元凶”包括:
肾脏疾病: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病因,如急性肾炎、慢性肾炎、肾畸形、肾动脉狭窄、多囊肾等(孩子可能伴随尿液颜色异常、眼睑水肿、尿量减少等症状)。
心血管问题:如主动脉缩窄、先天性主动脉缩窄(婴儿期可能出现喂养困难、体重不增、呼吸困难症状)。
内分泌疾病:如甲状腺功能亢进、肾上腺疾病(如嗜铬细胞瘤,会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、心慌、出汗)、糖尿病等。
药物因素:长期使用某些药物,如糖皮质激素、含麻黄碱的感冒药、某些免疫抑制剂等,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。
2. 原发性高血压:多与“不良生活方式”相关,青少年更多见
原发性高血压以青少年多见,这类高血压找不到明确的单一病因,通常与遗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,与成人高血压相似。主要风险因素及诱因有:
超重与肥胖:这是当前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激增的首要原因,也是最核心的危险因素,超重儿童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-4倍。
高盐饮食:每日盐摄入>5g(约1啤酒瓶盖量),会导致水钠潴留,升高血压。儿童零食、加工食品中“隐形盐”多,经常吃会增加盐的摄入,从而增加高血压的隐患。
缺乏运动:久坐(每次持续>2小时),每天活动量<1小时,也会导致代谢减慢,加重肥胖。
家族遗传: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,孩子患病风险也会增高。
如何发现孩子高血压的“蛛丝马迹”?
儿童高血压“症状不明显”,无典型症状,但当血压显著升高或持续已久时,孩子可能会出现:
头部不适:反复头晕、头痛(多集中在前额或后脑勺)、视物模糊(血压过高会影响眼底血管);
全身状态差:经常乏力、精神萎靡、容易疲劳(血压高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,身体供氧不足);
异常行为:婴幼儿哭闹不止、拒绝吃奶、体重增长慢;学龄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、频繁走神;
并发症信号:若出现胸闷、气短、下肢水肿,可能已累及心脏或肾脏,需立即就医。
儿童血压测量有“讲究”,正确测量才准确
在家或医院测儿童血压,需注意“工具、姿势、时机”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结果误差。
选对血压计:必须用“儿童专用袖带”;
正确测量步骤:3个“关键点”要记牢;
就医检查:确诊后需排查“继发性因素”。
若首次测量血压异常,医生会建议进一步检查,明确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,常见检查包括:
基础检查:尿常规(排查肾脏问题)、血生化(查电解质、血糖、肾功能);
针对性检查:肾脏超声(看肾脏结构是否异常)、肾上腺CT(排查内分泌肿瘤)、心脏超声(评估心脏是否受累)、肾动脉超声(查肾动脉有无狭窄)。
如果孩子血压偏高,我们该怎么办?儿童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“先生活方式干预、再药物治疗”,且继发性高血压需优先处理原发病——多数孩子只要干预及时、方法得当,血压都能有效控制,避免进一步出现心肾并发症。
1. 生活方式干预:
所有高血压儿童的“基础课”,无论是否需要吃药,生活方式调整都是核心,且家长需以身作则,因为孩子的习惯多会受家庭的影响:
控盐是关键!儿童每日钠摄入量不应过多,做饭可以用葱、姜、蒜等天然调料代替盐,少吃咸菜、腌肉,尤其需要注意隐藏的盐如各类加工零食;
控制体重:对于肥胖儿童,应通过“饮食+运动”科学减重,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是降低血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;
规律运动: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、打球等,减少静态活动时间;
保证充足睡眠:建立规律的作息,学龄儿童每天应睡足9-12小时,避免熬夜。
2. 药物治疗
并非所有的儿童高血压都需要用药,出现以下情况时,医生会建议启动药物治疗,药物治疗期间家长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:
· 血压达到“2级高血压”(≥P99百分位);
·生活方式干预3-6个月后,血压仍未降至正常;
·已出现并发症(如左心室肥厚、肾功能异常);
·继发性高血压,原发病治疗后血压仍高。
这三个错误认知,可能耽误孩子治疗“孩子血压高是暂时的,长大就好了”:若不干预,儿童高血压可能持续到成年,显著增加未来心梗、中风、肾病的风险;
“只有胖孩子才会得高血压”:瘦孩子也可能因肾脏疾病、内分泌问题患继发性高血压,不能仅凭体重判断;
“给孩子吃成人降压药,剂量减半就行”:儿童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,成人药物可能损伤器官,必须用儿童专用药,并严格遵医嘱。
孩子的血压健康需要长期守护。家长可定期给孩子测量血压,尤其是有继发性疾病、家族高血压史、肥胖、长期服药的孩子,更要重点关注。若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症状,建议及时就诊——早发现,早干预,让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