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
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
“立春,正月节;立,建始也;
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;
而春木之气始至,故谓之立也。”
立春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,
万物养精蓄锐,
为春季的勃发做好了充足的储备,
开始进入风和日丽、万物复苏的季节,
意味着开启新的轮回。
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:
一候东风解冻,
二候蜇虫始振,
三候鱼陟负冰,
意思是说东风送暖,大地开始解冻。
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,
河里的冰开始溶化,
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,
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,
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。
此时养生,
应顺时而养,
以调肝气、生阳气为根本。
治病特点
立春后,虽然气温变暖,但是仍多风寒,阴阳二气交汇频繁,气温波动大,乍暖还寒,而且风为春季的主气,尤其北方,冷空气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,是骨性关节炎容易复发的季节。初春天气由寒转暖,各种致病的细菌、病毒随之生长繁殖。温热毒邪开始活动,流感、流脑、麻疹、猩红热、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。此时人体免疫能力和温差调节能力较弱,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。另外,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,有相关病史或者体质较弱者需加倍小心。
养生原则
《黄帝内经》载:“春三月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。”意思是,当春归大地之时,冰雪已经消融,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,万物复苏,柳丝吐绿,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,“人与大地相应”,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,向上向外疏发。因此,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,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,使之不断充沛,逐渐旺盛起来,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开。同时,春,五方属于东方,五行属木,五味属酸,五脏属于肝。因此春季养生总的原则:一是养生,二是养阳,三是护肝。
饮食起居
饮食
《素问•藏气法时论》中讲到“肝主春……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……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补之,酸泻之”,立春之后,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,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,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,此时应多吃气味辛香、味道甘甜的食物,少吃酸味食物,减少食盐的摄入量。辛味食物包括韭菜、大葱、洋葱、生姜、大蒜、香菜等,不仅是增进食欲的调味佳品,还能促使体内阳气升发,驱除冬季积聚的浊气,增强抵御风寒的能力。但此时也应避免进食大热、大辛的食物,如羊肉、辣椒及油炸食物,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损耗阳气,导致上火。立春时节,人们多食甘味食物可平抑肝火,有养护人体阳气及健脾的作用,比如大枣、山药、五谷杂粮等,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物类,如糯米、黑米、燕麦、南瓜、扁豆、红枣、桂圆等,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《千金方》中指出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春季应肝,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,酸味入肝,具收敛之性,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,并且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。因此,立春时节应少吃酸味食物,如狗肉、鹌鹑、海鱼、螃蟹等,避免阳气升发不足,郁结在内,导致身体出现问题;同时,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也很关键,因为咸味入肾,摄入过量盐分易伤肾气,不利于保养阳气。
起居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说到“春三月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使志生,生而勿杀,予而勿夺,赏而勿罚,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……”,这里的“夜卧早起”是与“冬三月,早卧晚起”相对而言,指的是立春以后,白昼渐长,晚上睡觉时间可以稍晚一些,但也要在晚上23时前入睡,“早起”指早上6时到7时之间起床,这样有利于阳气的生发。
情志活动
情志
情绪对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。立春时,在精神养生方面,也要顺应立春阳气生发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,着眼于一个“生”字。要力戒暴怒,忌心情忧郁,尽量保持阳光、积极的心态,出现情绪不稳定时,可以多去户外散心、踏青,也可通过听轻音乐、打坐、冥想、喝花茶等方式疏肝解郁。
活动
立春时节,人体同样应当顺应自然规律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比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、太极等,以此促进气血流通,增强体质。运动过程中,要注重动静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,以微微出汗为适宜状态,防止因大汗淋漓而损伤阳气。此外,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立春后每天早上梳头一二百下,也是很好的运动保健方法。